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8610) 64089568
中医药前沿技术论坛 之解读中医药原理的前沿技术 (第23期) 主题:身心调节与大脑健康
2024.04.29

时间: 2023年6月13日(周二)上午9:00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

承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协办: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中医药新技术新方法学科”创新团队

支持:蔻享学术直播平台



日程

        前沿论坛之“解读中医药原理的前沿技术”将采用网络直播形式,连续举办多场,每场将邀请相关领域的学术大咖为大家解读新技术新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敬请关注。



        王福顺  江苏省特聘教授、四川峨眉领军人才,博士研究生导师。曾经留学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系、美国布朗大学、罗彻斯特大学,有着十几年的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具体贡献为:国际上首次原创性地提出情绪的“三元色学说”。情绪是五彩缤纷、各色各样的,根据情绪的神经体液基础,提出人的三种核心情绪和多种复合情绪的理论。原创性提出人有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并分别由多巴胺(喜悦)、五羟色胺(厌恶)和肾上腺素(恐惧和愤怒)介导。曾经在Nature communication, Science signaling、PNAS,Nature Medicine、Nature Neuroscience、Cell Stem Cel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SCI总索引4200余次,单篇引用最高达820余次。获得发明专利12件,主编《医学心理学》两部,《中医情绪心理学》《心身疾病的临床诊治与心理康复》《情绪心理学》各一部。其中《情绪心理学》是国家统编“十三五”规划教材和国内第一部情绪心理学教材;《中医情绪心理学》被评为2016年度“最受欢迎的十佳中医药好书”。2014年入选江苏省特聘教授,2015年入选“江苏六大人才高峰”,2022年入选四川省峨眉领军人才。2014年回国以来领导和参与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主题发言:中医情志的神经心理学基础

        内容简介:中医认为中医情志在各种情绪疾病和身心疾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解中医情志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对于了解身心疾病的病因病机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报告分别从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的情绪相关论点、基本情绪理论、神经体液基础及情绪的相互转化三个方面对中医情志的概念、中医情志与基本情绪的关系、中医情志的生理基础及生克制化关系进行了现代心理学阐释。该研究提出了五种基本情志可能的神经体液基础,为基本中医情志的相生相克找到了现代神经生物的解释。


        孔健  孔健教授是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精神病学系教授。研究集中在疼痛感知和调控、安慰剂和慢性疼痛、抑郁症、认知衰退和自闭症的脑病理生理学,以及如何利用多学科的脑成像工具研究替代医学(如针灸、身心干预和想象力)和神经调控方法对这些疾病的脑电路进行调节。他在相关领域发表了约183篇高水平文章,并出版了6部著作。


        主题发言:身心调节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疾病。最近,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导引术,针灸、调心和冥想在内的身心训练被广泛用于疼痛管理。本次报告将介绍我们实验室在身心训练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罗劲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研究员,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主任,并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正念心理学专业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筹)人类智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科学进展》副主编。曾经历任日本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STA Fellow,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创造性认知神经科学,关注传统文化思想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致力于将传统中医的情志相生相克等策略引入情绪调节领域。

        主题发言:基于中医情志相生相克原理的情绪调控策略

        内容简介:传统的中国哲学和医学思想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提出了“悲克怒”、“怒克思”等以情胜情的情绪调节方法,尽管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在传统的医学实践和身心调养中发挥着一般性的指导作用,但却尚未从实证的角度对此进行科学验证,我们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验证了“悲克怒”、“恐生怒”、“怒克思”、“喜克悲”等假设的有效性,并发现了以情胜情的调节方法相比于常用的情绪的认知调节策略具有特定的优势,即以情胜情的调节方法不像认知调节策略那样依赖于前额叶的执行控制功能,因此它不会因为前额叶功能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而失效,可以在应激的心理状态下正常发挥作用。


        魏高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精神科访问科学家,曾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聚焦于“人类运动行为与大脑健康”的研究方向,重点阐明运动行为对认知发展与情绪健康促进的神经机制,探索人类各种专门动作训练与健康锻炼活动影响身心健康的规律,并致力于各种身心调节训练干预方法对大脑健康与行为健康的应用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为:1、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领域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2、身心调节训练,特别是基于东方文化的干预技术在精神健康与普适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3、短时运动在情绪健康与压力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作为项目主持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博士后特别资助1项,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1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在SCI和SSCI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包含国际顶尖期刊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JAMA Network Open, Human Brain Mapping等;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主题发言:身心调节技术与内感受在情绪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内容简介:本报告探讨了内感受在精神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体育锻炼的影响。第一部分介绍了内感受在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中的作用。第二部分讨论了内感受如何预测精神分裂症的述情障碍。第三部分探讨运动员内感受的个体差异。最后,第四部分探讨了运动干预在精神障碍治疗中对内感受的潜在益处。该报告强调了理解内感受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和可获得的干预措施的潜力,可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内感受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