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8610) 64089568
中医药前沿技术论坛 (第14期) 主题:抗肿瘤药物开发筛选平台及干细胞临床应用前沿技术 时间:2022年11月25日上午
2024.04.20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

        承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协办: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中医药新技术新方法学科”创新团队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国家中医药人才培训中心建设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脉散类名优中成药为范例的中药作用机制解析创新方法研究”

                 中医药机器人智能实验室


        支持: 蔻享学术直播平台


        日程


        第14场主题:抗肿瘤药物开发筛选平台及干细胞临床应用前沿技术

        11月25日

        主持:吕俊海副研究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08:30-08:40    开场致辞

                           樊新荣: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08:40-09:20    主题发言: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在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崔  涛: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博士

        09:25-10:05    主题发言:高通量筛选促癌凋亡检测的三维细胞平台

                           郑雍儒: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  博士

        10:10-10:50    主题发言: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转化研究

                           朱榕嘉: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博士



        崔涛,天津中医大学医学博士,主要从事肿瘤药理药效研究。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生物技术中心项目经理,曾任齐齐哈尔医学院药学院讲师、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有限公司SD;被聘为天津市药理学会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草药杂志社《药物评价研究》杂志青年编委、天津科技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兼职硕导、国家开放大学天津电大理工学部兼职教师。主持天津市“项目+团队”创新C类一项,参与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自然青年基金、黑龙江省自然面上项目、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发表文章20余篇。

        内容简介:报随着抗肿瘤新药研发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2015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开始在全球推动新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研究技术,即以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模型取代传统的人源肿瘤细胞系异种移植(cell-derived xenograft, CDX)模型,开启了抗肿瘤研究领域新的技术竞争。该模型技术已被证实是一种可用于创新药物创新研究和临床肿瘤个体化治疗方案筛选的具有高度临床相关性的研究模型。PDX模型的优点在于它是以临床患者手术来源的新鲜肿瘤组织为基础,并将肿瘤组织移植到免疫功能缺陷的动物体内而建立的模型,因此与传统的肿瘤模型相比,PDX模型真实再现了患者体内肿瘤的状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肿瘤组织的细胞结构和分子标记,概括了原始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因此,PDX模型是肿瘤标志物发现、肿瘤靶标识别、肿瘤治疗药物发现和开发、以及临床精准医疗等相关研究的重要手段,为人类攻克肿瘤重大疾病奠定基础,服务于人类健康。



        郑雍儒 台北医学院医学系毕业, 全科医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硕士、台湾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莱柏格医学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海南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高通量细胞快筛专利作者。

        专长:灵芝多糖研究, 癌转移基因差异分析、免疫调控机制研究、靶向药与中药提取剂协同作用研究、癌症生物芯片研究,擅长多维整体肿瘤治疗。

        内容简介:使用一种微柱/微孔造型的芯片平台开发出3D培养细胞的高通量促癌细胞凋亡测定技术。基于荧光检测活细胞凋亡测定在高通量筛选中证实可行。为了排除药物的自发荧光,需要多组药物对照(测定中没有半胱天冬酶-3/7试剂),这需要两倍的测试空间。活细胞凋亡测定中,高通量和高度小型化的形式可减少试剂使用。特别是,高通量筛选系统来减少昂贵的Caspase-3/7试剂。

        我们实验室开发一种使用微柱/微孔芯片的小型细胞凋亡测定,每个芯片测试七十种药物(六次重复),并将测定体积减少到 1μL。

        与传统 384 孔板中使用的 10–40μL 检测体积相比,减少的检测体积可大幅降低检测成本。在我们的实验中,在七十种药物中,四种药物(Cediranib,Cabozatinib,Panobinostat和Carfilzomib)通过细胞凋亡诱导细胞死亡。这些结果通过蛋白质印迹测定得到证实,并证明芯片平台可用于鉴定海藻酸盐固定的3D培养细胞中的高效筛检促使癌细胞凋亡诱导的候选药物。



        朱榕嘉,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讲师,中国解剖学会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内科学医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干细胞基础科研和临床转化工作及研究生教学工作。主要参与包括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病毒肺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多项干细胞临床试验的开展及干细胞新药研发的相关工作。近年来在Cell Research、Aging Disease、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 等杂志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间充质干细胞(MSC)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重点关注的干细胞类型之一。作为具有强大免疫调控及组织修复功能的成体干细胞,MSC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针对多种难治性疾病治疗的临床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