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8610) 64089568
中医药前沿技术论坛 之解读中医药原理的前沿技术 (第13期) 主题:中医核心概念的形态学基础
2024.03.29

        时间:2022年11月9日上午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

        承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协办: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中医药新技术新方法学科”创新团队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国家中医药人才培训中心建设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脉散类名优中成药为范例的中药作用机制解析创新方法研究”

                 医学实验中心-镁伽中医药机器人智能实验室

           

        支持: 蔻享学术直播平台


        日程

        前沿论坛之“解读中医药原理的前沿技术”将采用网络直播形式,连续举办多场,每场将邀请相关领域的学术大咖为大家解读新技术新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敬请关注。


        第13场主题:中医核心概念的形态学基础

        11月9日

                          主持:张启明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08:30-08:40  樊新荣主任医师致辞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主任


                         主题发言: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解析

        08:40-09:20李顺保  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主题发言:《黄帝内经》人体解剖学

       09:25-10:05 高也陶  江西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主题发言:中医健康状态评价值

        10:10-10:50  杨炳忻  中国科学院大学  教授

                         主题发言:中医核心概念的生物学基础

        10:55-11:35  张启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教授




        李顺保  196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现已从医57年。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原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第五批和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教育指导老师,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六界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中医优秀专家、《西部中医药》杂志学术顾问。撰写医学著作78部,5千余万字,发行国内外,其中三本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三等奖、甘肃省皇甫谧著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部,三部著作选为北京大学国学与国医班专用教材。医学论文有收入美国医学文库中。

        主题发言: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解析

        内容简介:报告从中医人体解剖学的现状展开,提出当前中医人体解剖学的“五无状态”问题,并进行详细阐述。又对中医人体解剖学现代态势进行解析,详细分析导致现代态势发生的具体原因。逐项列举了古代中医人体解剖学取得的十五项辉煌成就。通过运用古今骨学名词对照和《灵枢经》与现代解剖骨度实测值对比表、体表解剖各部之间的比等实例进行论证,证明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的科学性。最后对中西医解剖学之争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全面深层剖析。


        高也陶  博士,现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安老服务协会荣誉顾问,广东顺德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诊疗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学与哲学专业理事会理事,《医学与哲学》杂志编委,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曾经先后于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明基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数理工程学院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      

        主题发言:黄帝内经人体解剖学

        内容简介:“解剖”一词出于《黄帝内经》,《素问》81篇,相关解剖的篇章共有54篇,占三分之二,约67%;《灵枢》81篇,相关解剖的篇章共有63篇,占九分之七,约78%;也就是说《黄帝内经》162篇中,有117篇与解剖有关,占72%。作者整理《黄帝内经人体解剖学》,2009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十多年来得到专家们的重视。对于三焦、心主、骨空……等解剖器官,均有独到的见解。其中上焦为颅腔已经得到国家体育局的专家认可。本报告总结了《黄帝内经》解剖学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理论指导,将人体分成六大部分:前三部由骨部、筋部和皮部组成。骨部为里,为阴,皮部为表,为阳;筋部非表非里,非阴非阳;以支撑人体结构及运动,后三部,由臓腑系统、六气系统和经络系统组成;维持生命的存续,新陈代谢,吐故纳新。


        杨炳忻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香山科学会议组委会原负责人。长期在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从事核与粒子物理和原子分子物理领域的实验研究与教学工作,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有:“切伦柯夫线谱辐射实验研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分辨快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和”和“(e,2e)电子动量谱仪”研制,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与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一次。1983-1986年,应邀在德国DESY-Mark-J国际合作组从事高能 e+e-对撞研究工作。1992-1993年,应邀请在美国CALTECH从事访问研究工作。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开始从事国家香山科学会议学术组织工作。1999-2016年,主持香山科学会议学术组织工作。期间曾任国际OECD-GSF(世界经互组织—全球科学论坛)中方观察员。2015-2018年,在杭州创办“未来医学论坛”,成功召开了四届“未来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起,应邀任世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主题发言:中医健康状态评价值

        内容简介:健康的本质是在外界变化中自身整体调节能力的强弱,亦即自适应、自抗逆与自修复能力的强弱与否。人体自身整体调节能力的强弱,或身体功能态势的好坏应该是健康问题的核心,是人体健康的判别标准。西医学的各种临床直接检测值结果是在排除了干扰的特定条件下的瞬时检测值,检测结果不能反映常态化调节能力。既然人体的自身整体调节能力找不到直接检测量值来表征,那么是否也可以参照物理学中通过数学关系从直接测量值而得到间接测量值呢?关键要害就是要找到直接测量值与间接测量值之间的数学关系。


        张启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秘书长兼候任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中医器械专业组组长。运用数理方法开展中医理论的定量和实证研究。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课题1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6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

        主题发言:中医核心概念的生物学基础

        内容简介:西医学将人体功能分为10个解剖系统,中医学将人体功能分为五藏系统。因为中、西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体,两种分类方法都是关于人体所有功能的认识,所以两者之间理应存在互通性。通过建立两种分类方法给出的功能之间存在的匹配关系,可以确认中医五藏系统的解剖定位。中医理论认为精气血津液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并从其来源、性状、分布、功能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中医近期的研究认为,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精血津液就是指人体的物质代谢,即物质流。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气就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即能量流。这样定义的精气血津液符合中医学的传统认识,与西医学新陈代谢理论相容,但可实施定量检测。